8月1日,西南大学李达武教授莅临我校,并于上午8点30分,在五教北203教室举行了题为《国学经典与师德师风建设:美在理解,美在知音》的专题讲座。
此前,在湖南卫视由张丹丹主持的一档新闻节目中,以.“良知”为话题报道了该位每周要上五十多节课的“课痴”老师及其快乐课堂。“知音不仅是一种形式,我们更要懂知音的情感、内涵”,在讲座中,她以俞伯牙与钟子期、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等引出了知音的话题。在讲解这些关于故事的梗概的同时,李老师更深入地涉及到人与自然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也延伸到文化与成功的因素等多方面。她以《高山流水》为引,分享了自己与水的故事,强调了天人境界——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,我们应当敬畏自然、保护自然,与自然和谐相处。她也以砍柴人钟子期为例,谈到文化与职位及学历的高低并无必然关系。她认为文化是一种生命的态度,是一种生命观念,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,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,并且构建了社会中人与人的相交。另外,通过其他事例,她则主要谈到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个人能力、素质以外,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缺一不可,她尤其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。
李老师认为知音的内容——“懂音乐、懂感情、懂理想,帮助人、影响人、成就人、发展人、提升人”也应该是教师素养。在她看来,师生间必须是双向的选择,是“两美必合”,即教师只有先优化自身,才能优化学生。就“如何做知音,怎样做好知音”,李老师讲解了以下方面:一、知音的道德美;二、知音的人才美;三、知音的性格美。她将道德标准总结为“仁爱、忠诚、坚贞”六字,认为面对传统道德我们要“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”,要吸收正能量。以诗圣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:读书与壮游、十年困守等,论述了文人层面的道德体现与追求。以一位美籍华裔作家对中国教育的评论:“将小学生下放到幼儿园、将初中生下放到小学,将高中生下放到初中,将大学生下放到高中”及星光大道走出的阿宝、朱志文等草根明星来进行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讨。同时,她认为知音的人才美、性格美是赏心悦目、相得益彰的。
课堂上,李老师将国学知识信手拈来,用颇具亲和力和感染性的语言将国学与教书的关系娓娓道来,言语不失诙谐幽默,且融娱乐、新闻于其间,并用大家熟知的《新年好》、《兰花草》及广西民歌等曲调,与学员们一起将杜甫的系列诗歌用歌声传唱了出来,在充满乐趣的互动中,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,现场时时响起欢声笑语和热烈的掌声。学员们也为这位博学、知性而妙趣横生的教授所折服。
在接受湖南卫视的采访时,李老师说到虽然自己快退休了,但希望这种教学心态永不退休——快乐地教书,快乐地对待教师这一职业。在视频画面中,我们还能看到李老师带领学生用不同格调的曲子来“翻唱”诗歌,同时还展现了她优雅的舞姿,且能见其现场做简笔画。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快乐负责的教学态度、阳光向上的生活心境,这位颇受学生喜爱的老师,如今年近七旬却依然“年轻态”。(图/文 丁红丹)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