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3日下午14点30分,福建师范大学欧阳健教授在中文楼501开展讲座——以《红楼梦》为例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略谈红学的历史和现状。我院副院长高佳,团总支书记康超,相关专业教师十余人以及2012级2、3班全体同学倾听了本次讲座。
讲座伊始,欧阳健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想做学问,首先要争取获得发言权,别人的观点要在头脑中梳理加工变成自己的。”欧阳健教授表示,希望在座的老师同学带着批判的眼光聆听讲座。
接着,欧阳健教授从红学的内容、由来、分支、流派简单说明了红学——复杂而不神秘。紧接着,欧阳健教授详细讲说了红学的三大发展时期。
欧阳健教授从自1945年至今的当代红学时期谈起: 新红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俞平伯面对1954年由两个“小人物”李希凡、蓝翎发起的批俞、批胡运动,“一个中心、两大支柱”的理论大厦倒塌,《红楼梦》的研究受意识形态的左右,“红学”研究一度停滞不前,其成就甚小。接下来二三十年间,以“科学”著称的新红学,由于文物造伪等暴露出其“不科学”的一面,动摇了人们对它的信心;另一方面,叙事学、文化研究等新的文艺理论、学术观念不断涌现,使得从文学角度研究《红楼梦》不再局限于感悟式的批评,也有了科学的支撑。在这个矛盾与反思交错的时代,红学取得很大发展。
随后,欧阳健教授概述了红学的新旧两大时期。在他看来,作为新旧分界的1921年的《红楼梦考证》旨在教给读书的方法,对《红楼梦》艺术成就研究不深,而《文学改良刍议》中提出的“不能用典”则导致国民素质下降。其间,欧阳健教授对重视版本文献的重视,对辨伪学的原理的运用,以“发现”的眼光严谨研究赢得现场一片热烈的掌声。
最后,欧阳健教授与在座老师同学进行交流。现场就李国老师和齐小刚老师的存疑“1954年掀起的批俞、批胡运动主要是政治运动还是学术问题”、“怎么看王国维的红学批评”、“如何运用版本学,从传播途径进行考据”陷入热烈的讨论中。欧阳健教授在探讨后感叹说道:“学问只有观点,没有定论,人人都是红学家!”(文/程茜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