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日上午,曾主讲四川省精品课程《中国现代文学史》的资深教授陈涛受邀在中文楼303教室开展《旅游的四种文化形态》学术讲座。文新学院院长邓国军,副院长高佳,万学仁、王彤等老师以及我院100余名学生聆听了讲座。讲座由邓院长主持。
70岁高龄的陈涛教授任然热爱旅游,他结合着自己的旅游经历提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: “旅游文化的四种形态”。接着,便开门见山的讲道第一种形态 “旅为目的,游为手段”。当谈到第三种时以徐霞客的“游黄山日记一则”阐述出“目的在旅,旅中有游”,其次“名曰旅游,有旅无游”。他说道旅游含义有三个:“就是对世界的追求、是一种放松的方式、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是人类文化的交流”。其间陈涛教授对于怎样旅游提出了些建议,他说:“不要在黄金周的时候去,那时候有‘三难’”并以自己的有趣经历和幽默的语言来进行论证,听众们也是欢笑声连连。“旅游的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、完全的自由,旅游的要诀是不约旅伴,放逐心去远行”。陈教授坦言到。
接着,陈涛教授从大方面对“流浪”、“漂泊”、“旅行”及“游览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讲解。把自现代后起的“漂泊”和“流浪”二者不同的关系,从所持心态和各自的特征予以区别,形象生动的把流浪比喻成为放了线的风筝。对于漂泊的“游”和流浪的“游”以及二者之间区别与转换进行讲解的时候提出:“旅是手段,游是目的。”
讲座结束后,在座的学生再也坐不住了,都争着向陈教授提问。如“但丁是漂泊还是流浪”,陈教授认真的听问题后细心作答,满意的回答得到了肯定,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邓院长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,激动的说到自己受益匪浅,现用讲座内容说自己是“漂泊者”,并对现场学者和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:“以后的路很长,要有流浪汉的心态;做一番事业,须有流浪汉的精神。”(文/付艳梅 王桂林;图/旷美玲)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