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是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,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。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,发展他们鉴赏美,创造美得能力,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。语文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审美教育。”10月30日下午,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林正新副教授,在中文楼501教室同“国培”小学语文班学员就“小学美育问题”进行了交流。
交流分为“美育与美学、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的美、语文课文中审美对象的品格和范畴、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的审美心理分析、中学语文的审美教育活动”五个讲块。讲座伊始,林正新老师通过材料向学员们简单介绍了美育的目的,美育与语文教育,美育的内容、途径、方法、以及其评价体系。
在“美育与美学”一讲末尾林正新老师抛出美育涉及的经典提问——“美不美?美在哪里?怎样体现美?”自然过渡到第二讲“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的美”。林正新老师提出:“本身不美就看不到美”。他将审美对象的三个基本层次形象生动地喻为鸡蛋:形美是其外在形式、是质料、结构、色彩、形体和声音。象美即表象、意象、形象。意美表现的是意味、情感和哲理。
接着进入“语文课文中审美对象的品格和范畴”阶段,林正新老师以优美与壮美的区别为例,提出优美的和谐是没有对立冲突的,而壮美的和谐则是个要素之间的对立冲突所构成的新的和谐。应注重不同审美对象不同的美。此外,林正新老师鼓励学员们既要欣赏“崇高”的美,也要感受“悲剧”的美。
接着,林正新老师简单讲解了“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的审美心理分析”。林正新老师强调:“感知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,没有感知,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不可能的。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。”
最后,“中学语文的审美教育活动”被林正新老师浓缩为“从日常生活中跃出,从形式中获得愉悦,从新奇中得到快乐”,获得学员们认同的掌声。(文/张鑫楠 程茜;图/张鑫楠)